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思想 > 正文
江苏青年智库学者研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11/16 15:56  新华报业网  

  11月13日,由省社科联、东南大学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承办的江苏青年智库学者系列沙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理事长郭广银,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尚庆飞,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等出席会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原总编辑丁茂战线上参加会议。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袁久红主持开幕式。

  尚庆飞在开幕式致辞中说,认真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要做到五个“牢牢把握”,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落实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让新思想在江苏落地生根、见行见效;要抓住时代机遇,担负时代责任,努力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推出高水平的智库成果;要以务实创新奉献为着力点,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上走在前列,不断提高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和新型智库建设水平,努力为江苏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介绍了东南大学科研与智库平台建设情况,并表示将组织马克思主义领域专家学者,深刻领会、研深研透党的创新理论,用真理力量释疑解惑、凝聚人心,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做出应有贡献,希望此次会议邀请的专家学者能够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建言献策,贡献远见卓识。

  郭广银围绕“三件大事”“十六个方面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四个方面里程碑意义”等方面阐释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五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在新时代的革命性锻造中,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在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中,中国人民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丁茂战以“中国的现代化和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工作使命”为题做线上主旨报告。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复制西方的现代化,而是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现代化,是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格局、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守住经济发展安全底线的现代化。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对中国式现代化几个基本概念做了厘清。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1840年鸦片战争,我们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但它是一个被动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可借鉴性、模式性、定型性的现代化。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局限在道路这个问题上,它包含了道路,包含了理论,包含了制度,包含了我们的目标,也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于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内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是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性质的界定。

  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温波谈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出场逻辑。他认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二十大报告里面不仅讲了文化自信,也强调了文化自强。从历史逻辑来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要求我们文化实现自信自强。从线索逻辑来看,只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文化自信自强才能获得其充分表现。从理论逻辑来看,文化自信自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从文化逻辑来看,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的文化逻辑。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梅景辉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他认为,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以文化产业为基础的国家文化综合实力的发展与提升,能够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和价值观自信,进而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市场经济竞争、文化产品创作和意识形态传播三重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应当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兴文化中发挥文化产业的现代性功能。

  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欢春从“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新路”角度谈了他的观点。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并联式的道路,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发展范式,实际上这也体现了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来说,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二是赋予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三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四是在新发展格局中推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一条自立自强之路、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孙乐强阐释了“历史自信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以铁一般的事实击碎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话语霸权:现代化道路绝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资本主义绝不是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意味着,具体民族国家只要找到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本国实际、反映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慧卿的发言题目是“筑牢历史记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她认为,和平发展道路是以5000多年的中华历史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她对于如何筑牢历史记忆提出三点建议:继续推动南京大屠杀,从国家记忆升华为世界记忆;继续深化抗战史的研究;加快学术成果转化,培育和平观念。

  青年智库学者交流阶段,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姚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畏,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亓光,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主任王兵,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展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易华勇,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张明,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志国,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卓承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硕进行交流发言。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交流分别由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科处处长尹才祥主持。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翁寒冰作会议总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立民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