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从一部2021“中国好书”,透视文都南京的“有生”力量
2022/04/23 23:52  新华报业网  

  今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由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主办,凤凰文艺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锦创书城承办,厚载书院协办的“文都者也:文学之都的‘有生’力量”文化沙龙在南京锦创书城举行,著名作家、《有生》作者胡学文,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高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何平齐聚一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孙茜担任活动主持。

  “者也”,统指诸位嘉宾作为文都作者、学者、评者、读者、行者、使者的多元身份;“有生”,既代指著名“新江苏”作家胡学文的最新同名长篇,亦寓指文学之都文脉绵延、气象万千的深厚积蕴。整场沙龙以小说《有生》为思维发散的原点,以诸多“者”为探赜索隐的棱镜,分享2021年度“中国好书”《有生》背后的故事,讲述文学之都的过往与未来,共谈文学创作、全民阅读与城市更新。

  《有生》是胡学文潜心八年完成的一部家族史诗式长篇,这是一个起始于接“生”的故事,以接生了大约一万两千人的祖奶乔大梅为主干,以被祖奶接引到人世的众生为枝叶,建构起了一个壮阔浩瀚的文学世界。孙茜介绍,胡学文成名很早,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一个勺子》,冯巩执导的文艺喜剧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它们背后的文学母本均来自胡学文。但在她看来,让胡学文更加“出圈”的,还是这部《有生》。

  胡学文

  “没想到一部60万字的长篇能吸引这么多人读。有次我们把书赠送给一个助产士,她读完热泪盈眶。”孙茜说,“当然,‘接生’只是小说的一个物质外壳,事实上每一个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读者在阅读《有生》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力量在感动着他们。”

  张光芒教授认为,莫言《蛙》、余华《活着》可作为理解《有生》的参照作品,它们都对中华民族的生命密码进行了解析,但在侧重点上有微妙的不同:《蛙》有强大的生命意识,但本质上是历史叙述,是作家对历史的思考;《活着》反映了人如何坚忍地存活,而《有生》关注的是如何、和为什么“生”,即接引生命。

  张光芒

  “书里有两个情节很能说明这一点。有个小男孩被推倒了,哭着骂乔大梅,乔大梅赶紧解释,说不是我把你推倒的,但她母亲对她说,人家骂你是应该的,你为什么不把他扶起来?还有一个情节:乔大梅的家人死了之后,她打算自杀,这时候听到门外的脚步声,是有人来找她接生。她想到自己如果不去接生,这个孩子就很有可能夭折,于是放弃了自杀的想法。所以,乔大梅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她超越了一己的生死,在她的心中有一束光、有一种信仰,这束光照亮了她,她又用这束光去照亮别人。乔大梅的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内部的一种超越性,即天地之大德曰生。”

  乔大梅是一名引渡生命的接生婆,而南京独特的文化土壤、城市性格亦使其扮演着“文学的助产士”角色。高峰院长介绍,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少年时期,人在少年时期,骨骼开始发育,性情开始养成,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恰恰成为这一阶段很长时间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文学在东晋、南朝的大部分成就,不管是诗歌方面的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还是散文方面的优美骈文,小说方面的六朝志怪小说、志人小说,文学理论方面的《文心雕龙》《诗品》,都诞生于南京,由此构成了对后代文学的深远影响,基本确定了中国文学史的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讲,南京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发祥地,作为文学之都,确实是底气十足、实至名归的。”

  高峰

  高峰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文学成就,但是真正由南京本土“出产”的文学家,无论数量和名气远远不如苏州、杭州;但是由于它多年作为政治、文化中心,以宽松包容的姿态接纳众多政客、文人汇聚于此,创作了大量歌咏南京风物的佳作,于是形成了外生包融的结构,成就了南京古代文学的洋洋大观。“这种性格用俗话说,就是‘南京大萝卜’。南京始终保持着风轻云淡的六朝烟水气(口头禅‘多大事啊’),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吸纳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精英,促使南京的文化与文学永远保持着不急不慌、雍容淡定的调性。”

  这种海纳百川,非惟属于秣陵、建康、金陵,亦属于现代南京。去年,由张光芒牵头撰著的《南京百年文学史》出版,鲁迅、巴金、朱自清、赛珍珠、张恨水、张爱玲……当这一连串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读者们才惊讶地发现,南京百年文学史的版图竟如此广袤。“记者采访我的时候问:进入《南京百年文学史》的416位南京作家里面,真正土生土长的有多少?我算了算,确实并不多,但这并不是南京的短板,而恰恰是它的长处。”张光芒笑着说。

  何平教授认为,胡学文正是海纳百川的南京所吸引的一股激流。目前活跃在文坛的南京作家叶兆言、苏童、毕飞宇,他们都是江苏人,而胡学文的加入为南京和江苏的文学注入了来自北方的生猛力量。这必将会改变我们对江苏文学的固化想象。

  何平

  既文脉深厚,又诗意盎然;既虎踞龙盘,又开放包容,这其实正是吸引胡学文来到南京、来到江苏的原因。

  “我是来这里学习的!”胡学文深情地说。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在小县城做语文老师,有次买了一份《小说月报》,另一位语文老师读完后,感慨“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写得多好”,他也赶紧读了一遍,从此迷上了这位南京作家。另一位让他着迷的是苏童,“来南京后我看了南京城墙,看了秦淮河,一下子明白苏童为什么能写出《我的帝王生涯》——这是唯有在南京才能写出来的作品”。

  作为新南京人、为南京而书写,嘉宾们对胡学文未来的创作表达期许。胡学文却注意到,不论是否写作,南京的诗意气质都在无时无刻地哺育着这里的人们,因此南京的书店比别处格外多,此次活动即为南京新晋“网红”锦创书城授予了“文学之都地标网络”称号。而据最新统计,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96.53%,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人数占比60.99%。看来,文学之都书香满盈,你我皆是有生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