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2023,重构我们的生活
2023/02/10 09:55  新华报业网  

  孩子们回归学校、商超里人潮涌动、电影院恢复生机……兔年伊始,热腾腾的生活终于回来了。

  伫立历史的新刻度回望过去三年,所有人都经历了一场大考——陷入人生低谷、步伐缓滞与事业停顿。疫情阴霾散去,万象更新的2023,如何重启我们的生活,重构我们的生活秩序和人生目标?尽管生活仍会充满挑战,但过去的三年已让我们为未来积攒下足够多的勇气和力量——那就是努力生活,努力工作,努力奋斗。

  走吧,我们一起去看世界

  “旅行社的跟团游业务2月6日开始试点恢复,首批开通20个国家。”

  2月6日,当“80后”公司职员黄燕在手机上刷到这条信息时,忍不住激动起来,她赶紧截图发了朋友圈,引来“楼下”一片欢呼,“旅行的快乐又回来了!”

  黄燕立即决定,赶到南京市政务中心,更换已经过期的护照。她想用一场出境游,和过去的三年来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告别。

  没想到,出入境办证大厅里人头攒动,口罩后的一张张脸上,写着排队等待的焦急,但更多的是奔向世界的喜悦,大家手里攥着好久没用的护照,用目光向彼此笑着说“嗨”。填表格、拍照片、按指纹……一套流程走下来,黄燕足足花了六个小时。

  热爱身边细碎的俗世烟火,也渴望与更广大的世界连接——疫情暴发前,黄燕基本每年保持1-2次出境游频率,“回想上次出国还是2019年,当时带着父母一起去了日本,那段记忆至今仍觉得珍贵。”这几年,黄燕还是跑了国内很多地方,包括新疆、四川。她享受被粗粝的风沙、热气腾腾的方言紧紧包围的感觉,每次远行,她都会收获新的故事。

  2023,泰国甲米海滩上的中国游客。顾树荣摄

  “旅行是我们和世界发生关系的媒介。崭新的未来,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黄燕今年打算去马尔代夫,“那里有我最喜欢的一片海,当然,还有久违了的自由自在。”

  “女士们先生们,本车即将驶入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来自邻省安徽的网友@无需多言,把自己乘坐公交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感受发到网上,竟成了春节跨省游强劲恢复之际,南京人朋友圈最火的旅游新闻。这位名叫张星宇的网友,是一名“00后”公交迷,他喜欢发掘有人文特色和独特自然景观的公交线路,也喜欢通过坐公交车见识城市最真实的侧面。

  关于公交车的更多细节被“追更”:原来有的城市有双层巴士,“楼层”高,视野好。有的则有“铛铛车”。去年南京公交还开通了敬老线,车厢里配备了雨伞、口罩、创可贴、救心丸……张星宇说,“说不定,随着旅游的升温,公交旅行也会成为一种被更多人喜爱的观光方式。”

  重新回到世界之中——是看异域风情,也是看边疆塞漠,是重回旧日熟悉的村口,也是阅读城市的日新月异,欣赏她藏在褶皱里的人文表情。

  2023,香港太平山。顾树荣摄

  重启旅游,让很多人再一次奔赴“诗和远方”,而对旅游业的从业者来说,则仿佛迎来了一次“重生”。

  疫情期间,身为江苏国旅的一名旅游产品经理,人到中年的王玉军的事业一度停顿。2020年疫情暴发,旅行社裁掉了一部分员工,王玉军虽然没在被裁行列,但“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一两千元钱。”

  生活的压力排山倒海而来,王玉军身边的很多同事,不得不尝试各种方式自救,有人转行去做保险,有人尝试做销售,也有人开始做微商。

  家里孩子小,开销大,用钱的地方多。2021年,王玉军无奈离开旅游业,成为房地产公司的一名商务策划。但他舍不得丢下旅游,工作之余开始拍短视频推广旅游项目,成为了一名自媒体旅游博主。2021年,他在抖音发布了一条“元宵节去夫子庙赏花灯”的视频,意外“爆火”,让他收获了人生第一批粉丝。

  一个人、一部手机、一架手持稳定器,王玉军就这样穿梭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通过自己的视角,讲述南京的历史文化、市井风情、游玩攻略,也渐渐摸索出了一套“吸粉”秘诀。一年多来,他拍摄了数百条短视频,运营的“行者W的旅行”“南京好吃又好玩”两个抖音账号,各收获1.9万粉丝。“尽管这个粉丝数和一些网红博主没法比,但对我个人而言,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每个月的商业推广费和粉丝打赏,能入账一万多元,让家庭的生活有了保障。”

  一场疫情犹如硬币的两面,让王玉军的人生陷入低谷,也“唤醒”了他体内更多潜能,并滋生出强大的“重生”力量。

  这几天,听到出境游开放的消息,王玉军也有了回归的想法。他预测,出境游的井喷和暴发时间即将到来。“今年,我觉得是时候回归旅游业了。重新出发,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于未来,王玉军充满信心。

  奋斗吧,重新走在追梦的路上

  生活中的困难,拦不住大步向前的人。

  对南京“90后”婚纱店老板孙莹来说,小店的“春天”来得突然而又惊喜。

  “通常今年5月结婚的新人会在头年9、10月份早早订好婚纱,今年情况比较特殊:大面积‘阳康’后,过年期间有准新娘线上着急询问,‘年后什么时候开门呀?’我这周连着接了几个订单,竟然都是5月的婚期。”

  被压缩的备婚周期里,藏着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全力奔赴。

  婚纱店店主孙莹

  孙莹经营的“吉家婚纱”在南京曼度文化广场,店面不大,评分挺高。元宵节次日傍晚,小店呼啦涌进了五六名中年女性客人。“我们是来试年会礼服的。”客人的目光快速搜索,接着落在小店新入的“夜光飞蛾”上。“年前时间紧,好多人‘阳’了,公司年会推后办。一年就这一次,一定要美美的。”

  孙莹难忘疫情三年带来的重创,许多婚礼纷纷延期。第一年,她给客人退了定金;第二年实在吃不消,调整为“无限期保留订单”,但有的婚礼拖着拖着就没了下文。她也尝试自救:像做日志和周报一样“运营”微信朋友圈,保持“曝光率”和存在感;同一街区的年轻创业者们抱团取暖,彼此合作引流。孙莹降低了进货的频率,但坚持:婚纱的品质不变,一客一洗的服务承诺不变,新婚纱第一次亮相婚礼必须到现场察看的自我要求也不变。

  熬过寒冬,小小婚纱店挺进了第6个年头,业态更丰盈、也更有韧性了。毕竟对孙莹来说,婚纱店是生意,也是见证幸福和创造新的情感连接的地方。

  “2017年,我从一位罹患晚期乳腺癌的姐姐手中接过了这家店。”在处理遗留下的订单时,她决定不给小店改名了,“我能从客人身上感受到那位姐姐服务时的用心。”

  婚纱店店主孙莹

  难忘的是疫情期间,很多新人愿意把信任交给孙莹。有小伙希望在女朋友赴北京读博前,给她一个浪漫的求婚,并请孙莹担当“助攻”。孙莹“骗”女孩说“想请你穿着我们店的婚纱出个片儿”,接着一路把她“哄”到中山陵。推门进入一间酒店,大屏幕上播放着她和他恋爱长跑的点滴……女孩一下子泪崩了。

  这些蓄积的记忆、被信任的温暖,让小店在坚持中一直走到了春天。

  “今年,我们想做‘一个人的婚纱’‘给金婚爸妈补拍婚纱照’等项目。”孙莹兴致勃勃谈起今年的工作计划。“一个人的婚纱”源于她在抖音上推广婚纱时,有女孩留言“好想穿一次婚纱,但目前还没有另一半”。后者来自孙莹奶奶和母亲的偶然回忆:老一辈拍结婚照,都是穿上照相馆公用的简易喜服,背后用夹子一夹,就坐下拍照,至今想起来还是觉得遗憾……

  热闹的南京地铁

  一家家隐匿街巷、扎根社区的小店,聚拢起是烟火,摊开去是人间。从孙莹的小店张望窗外的世界,城市的上空不断升腾起烟火气息——家住南京凤凰西街的傅女士在门口卤菜店年后开门第一天,赶去“斩半只鸭子”,发现烤鸭中午就一售而空。重归“顶流”的夫子庙街区、蜿蜒十米长队的小郑酥烧饼、30年后原址重开的南湖咖啡厅……经历了失而复得,这些稀松平常的“人间烟火”,变得弥足珍贵,且温暖人心。

  “鲷鱼168一斤。”“工作日基本有座的。”“您几位,几点来?”

  眼前,年近四十、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日料店老板王贺临一边忙着接电话,一边招呼着进店的顾客。手机电量消耗很快,他把手机连上了充电宝。他的店开在南京河西,挂在美团上的联系方式先是店里的座机,后来换成了他自己的手机号——疫情几年生意难做,怕漏过任何一单客人。

  王贺临

  对这家日料店来说,春天真正来临的讯息,是兔年新春,那些老客回来了。

  “这一年,正常营业时间,勉勉强强只有半年。”曾经有餐饮人这样形容过去的2022年。疫情刚暴发的那一个多月,王贺临窝在家里做“煮夫”,越做越烦。他怀念疫情前凭着厨艺就能闯天下的日子,当年在泗洪做的那家小小日料店,几个月打败对手,还成了当地日企的指定餐厅。

  肩上有担子,才知道负重奔跑的艰难可贵。

  “开店像养孩子一样,一步步看它长大,从没有客人,到聚集起一帮老客。一旦给了它生命,就要自己养活自己。”最难的三年里,王贺临没有卖房,却向合伙人表示“暂时不领工资”。他认为一家店想自我造血,必须拥有强壮的“筋骨”,对餐饮来说,这“筋骨”在食材、在口味、在服务。几年间,他选的鹅肝级别从A、A+跳到了特A,头天发现师傅送货上门的食材不够新鲜,转天就自己跑去菜场。“比如螃蟹,一定要挑有活力的,得是爪子有劲、使劲往外撑的那种。”

  如今——“熬过疫情,我们还存在,这就是胜利。”

  王贺临的日料店

  春暖花开了,王贺临打算把宵夜业务做起来,“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有底气了,不愁雇不起夜场服务员,我指望靠宵夜就能把房租赚回来。”他还打算开家做简餐的分店,主营鳗鱼饭,已经把南京排名前十的鳗鱼饭店吃了个遍,兼售牛排。他说,自己能做出的“最好吃”的牛排,会飘散着“牛肉的奶香味”。

  面对新的一年,向来乐观的他眼里闪烁着自信,“别多想,向前走就对了。”

  张开双臂吧,带着昨日的遗憾拥抱当下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前段时间,一句流行语在网络刷屏,诉说着年轻人几年来的无奈。疫情阻断忙碌的校园生活,但也有人乐观地将其视作“一代大学生的成长催化剂,让我们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对于南京大学2022级应用心理学硕士孙悦来说,年后返校,周围的气息开始变得和之前不一样了。“高铁上一片欢声笑语。以前返校需要层层报备审核,今年程序简化了不少,有种轻装上阵的感觉。”

  孙悦正准备张开双臂,拥抱新的生活。她今年的心愿单里已经增添了新内容:春日好读书,要就自己的研究课题争取发篇论文;小长假必须和闺蜜出去玩,重新踏上久违了的远方;夏天要报名学游泳,运动很重要,健康很重要!

  “疫情真的给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留下了太多遗憾……”

  2023春节,秦淮灯彩。薛金龙 摄

  2020年上半年,孙悦踌躇满志,要去美国做交换生,心仪的大学热情抛来橄榄枝,“看世界”的梦想最终败给疫情。2021年夏天,她计划去云南双柏县支教调研,原定两周的行程,因为偶然途经发生疫情的南京禄口机场,只好被迫停止。2022年本科毕业,她和朋友们像做毕业设计一般周密计划云南旅行,分组,讨论,一遍遍修改“旅行计划书”,最终仍然没有成行。

  但“另一种青春”里,也淬炼出成长的履痕。

  “和很多选择心理学的同学一样,我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主要是想增进自我认知,明白活着的意义。经过几年专业课学习,我确实活得更有条理更自洽了,特别是经过这次疫情,我渐渐从原先的只关注自己,转变为想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

  保研时,在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之间,孙悦选择了后者,如今的主攻方向是用户体验与人类工效。例如她要研究一台扫地机器人的语音交互界面,问卷调研它的说话方式、音色音调带给用户的体验效果,然后回收反馈、绘出用户画像,促进产品优化迭代。身在象牙塔的一代新青年开始思考,怎么用自己的服务,在经济复苏的大潮里,帮助产品与用户更美满地双向奔赴。

  “疫情带来的遗憾其实也是财富,它应该帮助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过去三年,孙悦关注到公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今小到社区、乡镇,都在积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建设关乎疫情之后,人和社会是否变得更具有韧性。”疫情还让她明白,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必须尊重变化的客观存在,适时拥抱变化,同时也要抓住每一个平凡的当下,珍惜被社会学家叫作“附近”的地方,在平淡的日子里寻找生活的理想。

  2022年,是“职场打工人”李伟浩人生中进入医院最频繁的一年。

  2月初,孩子肺炎住院,一周后才治愈。6月份,因为急性阑尾炎开刀,住了两周院。12月份,全家人都“阳”了,在家躺了一周之后,患有肺癌的父亲也“阳”了,引发了心肌缺血,他匆匆从南京赶回湖北老家,在医院守了20天。

  医院进进出出的日子里,让李伟浩深刻地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阳康”后,他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强身健体的计划——不再点外卖,晚上11点前睡觉,每晚下班后跑步回家。

  重新发现生活的“附近”

  2023年,李伟浩还制定了一个新的目标——戒烟。这些年,因为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压力,烟是一根接着一根地抽,平均两三天一包,李伟浩最明显的感受是嗓子干痛,人的精气神在下降。下定决心戒烟后,他从一天抽半包,逐渐变成了一天两根。“那种逐渐实现对自身的掌控感,让我意识到自己真的可以越变越好。”

  一场疫情,犹如一个催化剂,让李伟浩的生活发生了一点“化学变化”,他笑着说:“其实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对病毒的恐惧,只有好好爱自己,提高免疫力,才能在病毒面前,找到一点儿安全感。”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当时代的洪流袭来,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秩序,但我们在经历了挫折、痛苦、伤害后,依旧能真诚、坚韧、耐心,怀揣希望、向光而行,活成了自己生活里的英雄。

  新的一年已经启程,加油,我们每一个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冯圆芳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