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丝绸之路”一词提出者,为100多年前的江苏留下珍贵记录
2023/10/18 20:38  新华报业网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中国人熟悉的“一带一路”概念,是由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933-1905)首次提出来的。鲜为人知的,李希霍芬也曾经来到江苏游历考察,留下了关于大运河与长江,关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南京、镇江、江阴等城市的珍贵记录。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是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曾担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的教授。他的足迹遍及很多国家。1868年至1872年间,李希霍芬对中国进行了七次地质考察,去过当时清王朝18个行省中的13个,对中国的山脉、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进行了深入探查。在记录其中国考察成果的五卷本传世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他首创了“丝绸之路”的名称,第一个指出了罗布泊的位置,提出了著名的黄土成因说。至今,德语中的“祁连山脉”依然被称为“李希霍芬山脉”。

  1868年9月,李希霍芬从日本抵达上海,开始他的中国之行。此后,他去了上海、芝罘、天津、北京、宁波、舟山、绍兴、杭州等地。离开杭州后,他坐船经大运河走水路,前往镇江。沿着京杭运河北上,进入太湖后,李希霍芬记录到:“太湖呈椭圆形,岸边地势平坦,长满了芦苇。湖上散落着几座岛屿,岛上多山。”太湖岛上的人们从事丝织业,到处种满桑树。在他看来,太湖岛上的风景竟与意大利伦巴第有几分相似。船驶出太湖,继续沿着运河北上,李希霍芬经过了木渎古镇,看到了附近有数座类似小岛的巨大的花岗岩山,可能是灵岩山、天池山等小山。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译本《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江南素来富庶繁华,但在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加上兵连祸结,19世纪60年代末的江南民生凋敝,一片破败。船行运河,李希霍芬看到:“在运河上航行的100多里毫无意趣。这段路程再也看不到比较大的村落,与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人极度贫困的生活。看起来,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比生活在山区里的要贫穷得多。他们住在几乎坍塌的屋子里,和先时留下的那些宏伟建筑物,比如桥梁形成了刺眼的对比。”相比之下,镇江附近的丹阳城,却给李希霍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丹阳附近的农田利用率比较高,人口也多,比起以南的地方看起来富有一些,生机勃勃一些。”

  抵达镇江后,李希霍芬由运河进入长江,很快就来到了当时的江南政治文化中心、当时还称为“江宁”的南京城。

  在南京,李希霍芬由城北的神策门入城,这座城门“熙熙攘攘,是通往城中商业区的重要的城门。街边建有很多房屋,几乎都是店铺,但是看起来并不富有”。他看到了一座山坡上正在建的一座巨大的庙宇,“有一组组高大的殿堂,用巨大的石块建成,里面地上铺着红色的琉璃砖。这是我所见过的此时代最宏伟的建筑物了”。虽然没有明说这是哪一座建筑,但可以推测出李希霍芬目睹的很可能是朝天宫。

  拍摄于20世纪初的南京朝天宫,由曾国藩重建。

  清朝同治年间,曾国藩将此前遭到破坏的朝天宫改建为孔庙,将江宁府学也迁到朝天宫。这组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已成为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清代官式古建筑群。

  到达南京稍事休整后,李希霍芬去拜访了一位在南京掌管军火库的M博士。军火库的旁边,是在欧洲知名度极高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欧洲人更习惯称之为“瓷塔”。昔日辉煌的“瓷塔”已经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完全被毁。李希霍芬看到的是一堆瓦砾,“大部分的瓷砖都不见了,只能看到一些绿的、黄的或者红色的残片,要么就是红色或者黄色的装饰砖”,这个景象令李希霍芬喟叹不已。从地理位置分析,李希霍芬去拜访的“军火库”,正是创办于1865年的金陵机器制造局,那位“M博士”则是金陵机器制造局的负责人,英国人马格里。

  拍摄于19世纪70年代的大报恩寺遗迹。

  12月20日,李希霍芬拜见了在南京的湖广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马新贻。李希霍芬这样记录两位“制台大人”:李鸿章“高个儿,长得不错,留着小小的络腮胡子,眼睛炯炯有神,做事麻利……”马新贻“高个儿,比李大人还强壮,但是看起来脾气温和”。当时谁也没想到,短短两年后,这位脾气温和的马总督就会在江宁府被一个叫张汶祥的人所刺杀,上演了轰动晚清的“刺马”案。

  李鸿章。

  12月21日,李希霍芬游览了著名的明孝陵和明皇宫遗址,他记录到,南京城“北部多山,南部多平地,城墙内东西宽至少7公里半”。经过战争摧残,整个城市破败沉寂,“城墙上开了很多门,现在极其荒凉,但是看来以前应该是相当繁华的。这里曾经是明朝的皇宫,现在除了废墟还是废墟,看不到一点宏伟之处。”

  饱经沧桑的明孝陵倒是激发了李希霍芬探索的兴趣,他看到,“巨大的柱子支撑起高大的殿堂,殿内有一幢巨大的石碑,碑身和底座都是花岗岩。”“有一条道路通往第二组建筑,路边是巨大的石像生,有马匹、大象、骆驼和其他神秘的动物形象,大小有实际两倍大,全部是花岗岩刻成。”显而易见,明孝陵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亭(民间俗称“四方城”)和神道(今石象路和翁仲路)给李希霍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拍摄于19世纪70年代的明孝陵。

  12月22日,李希霍芬离开南京,前往汉口,在那里度过了1869年的新年。1869年1月15日,他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前往上海,经过九江、安庆、芜湖等地,再次进入江苏境内,考察了南京周边的方山。作为杰出地质学家的李希霍芬判断,方山是一座火山,“山上遍覆火山岩,看起来它们不是同一次火山爆发时被喷射出来,因为这些石头的大小、形状不尽相同……从山上的岩石、残存的火山熔岩和山体的形状可以断定这是一座火山无疑。”

  这一次,李希霍芬还细细游览镇江,考察了镇江附近的矿产资源,他写道:“镇江是海浪所能冲积到的长江沿岸的最远处,借助海浪的力量,中国人的帆船可以很容易地到达这里,这就是此处最重要的商业价值。在这里,长江江面开阔了很多,形成了众多的支流,几乎每一面都有运河延伸出去,这里的地势十分平坦,到处可见人口众多的城市和村庄。”

  19世纪末镇江旧影。

  他还游览了景色优美的“银山岛”,也就是焦山,“这个小岛景色优美,其上建有多处庙宇和楼阁,主要由石灰岩构成,看起来十分雄伟壮观”。离开镇江后,李希霍芬经过了长江江苏段重要的城市和地标——江阴城和南通狼山,并做了相应记录。

  1871年7月,李希霍芬再次来到镇江和南京,游览了栖霞山、龙潭山、宝华山、汤山温泉、下蜀、高资等地,调查当地的矿产资源。他将宁镇山脉称为“南京山脉”。在李希霍芬看来,尽管南京山脉无法与安徽、浙江的高山峻岭相比,但也并非没有美丽之处,“它的最美之处在于可以站在较高的山峰尽情眺望。长江这条雄伟的河流和夹岸的高山形成的深谷,纵横交错的运河网,不计其数的乡村、城市以及丰富的物产都铺展开去,远处的火山恰如这景色隽永而美丽的画框,其中几座山的轮廓淡入地平线,依稀可辨……”描绘了一幅长江江苏段的壮美风景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