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菌草之父”林占熺的两份“山海情”
2022/10/22 17:45  中国新闻网  

  来北京参加全国党代会这几天,中共二十大代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依然与自己的团队保持密切沟通。有时他还会在凌晨三四点起床与非洲、拉丁美洲的同行做跨洋交流。他的房间里摆满了菌草研究的各项资料,上面密密麻麻各种批注、备注。很多人认识林占熺,是通过10月16日二十大“党代表通道”。而更多的人熟悉他则是通过热播剧《山海情》,剧中凌一农教授的人物原型就是林占熺。

  资料图:林占熺代表接受采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因为《山海情》,林占熺在宁夏科技扶贫的故事被观众所熟知。而在现实中,他甘当“苦行僧”、谱写“山海情”的扶贫经历,更让人为之动容。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山区的统称,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锅里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钱”是20世纪80年代西海固人生活的真实写照。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次年5月,林占熺和学生肩扛手提六箱菌草,星夜兼程来到西海固。为了让当地民众掌握菌草技术,林占熺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半年内,跟着他参加试验的农户,每户收入达2000元(人民币,下同)。“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林占熺告诉中新社记者,到2007年宁夏已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创造产值近亿元,种菇农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当地老百姓将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菌草,亲切地称为“致富草”“幸福草”。

  林占熺教授与他的巨菌草。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摄

  何为“山海情”?在外界看来,“山”是宁夏西海固,“海”为沿海的福建,这是跨越2000多公里的对口帮扶“情”。多年来,林占熺的菌草技术从福建出发,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份506个县。与此同时,中国的菌草走出国门,谱写另一份不以山海为远的“山海情”。林占熺还清晰记得,援外第一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

  20多年前,那里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部落经济状态中。第一次率中国专家组赴巴新,林占熺待了近200天,和当地民众同吃同住,手把手培训他们学习菌草种植。为了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巴新一位部长还特地将自己女儿的名字改为“菌草”。在莱索托等国家,林占熺为小农户创造了“10平方米菇场”模式,仅用10平方米土地就可年产1.2吨鲜菇,让失地农民、城市贫民也有机会参与生产。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千丘之国”卢旺达,菌草同果树、玉米和大豆等间作、套种以保持水土,被卢旺达农业委员会在全国大力推广。

  中国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李南轩 摄

  2017年,菌草技术被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列为重点项目,正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如今,菌草已经传播到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友好使者”。林占熺和团队把菌草技术翻译成18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为发展中国家培养菌草技术骨干逾1.2万人。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对于报告中的这些表述,林占熺表示,“中国农业技术援外工作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我们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实实在在地扶贫”,如今菌草已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辈子在田地、山上、沙漠中摸爬滚打,尽管已年近八旬,但这位“菌草之父”仍然在为菌草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造福全人类而孜孜不倦,“我还要继续干,直到干不动那天为止”。

  来源:中国新闻社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