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唱响南京“安魂曲”
2019/12/14 06:52  交汇点  

  

  7点27分,全体观众以静坐三十秒的形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致哀;7点30分,大幕拉开,张张斑驳泛黄的旧日记,仿佛浸透了泪水般模糊不清;一曲低沉的巴赫小提琴曲,将人们带回1937年挤满了避难人群的南京中山码头……还历史真相,愿逝者安宁,12月13日晚,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作为2019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之一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上演,演出座无虚席,演出全部内容被首次录制成江苏首部歌剧电影。铭记历史,警醒来者,人们在这一特殊的夜晚,静静聆听“献给南京的安魂曲”……

  

  歌剧《拉贝日记》取材于有“中国辛德勒”之称的约翰拉贝的真实事件,借助歌剧这一艺术表达,讲述了“德国好人在中国”这一段真实历史。南京大屠杀期间,在一片混乱的南京城中,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业务代表约翰拉贝目睹中国平民的遭遇,被战争的惨烈震惊,毅然选择了留下,联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长明妮魏特琳、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及二十几名国际友人组建了南京安全区,让南京城中一片只有3.86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了10多万难民的庇护所。

  

  该剧导演周沫表示,歌剧《拉贝日记》基于现实主义故事,用表现、象征和写意风格展现流转中的南京1937年时空图像。在舞台上,明暗交错的灯光生动展现出一个动荡不安的南京城,也烘托、隐喻南京城中人的内心世界;破败的石墙无助地矗立在江边,作为一种空间视觉语言作着无言的控诉。“当剧情走到1937年日军攻破南京时,舞台上炭笔画的紫金山燃起冲天火光,在仿佛世界末日的恐怖氛围里,一声轰然巨响,巨大的城墙霎时间被撕成三块,裂口让我联想到狰狞的伤口,又好像残破的巨口正在发出悲凉的叹息……”最让南京林业大学大四学生郑彤难忘的,就是舞美里这座“南京城墙”,“它就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见证了一切的发生。”

  

  一片狂轰滥炸中,南京到处是断壁残垣,恐慌的心情在逃难的人群中弥漫,遭受空袭的平民的惊慌失措、绝望嚎哭;拉贝目睹中国平民遭到屠杀,满怀痛苦地唱出了长达10分钟的咏叹;在冷酷的平安夜,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长魏特琳压抑着悲伤带领学生唱起美丽的旋律,在女学生被强行带走后,摔倒在地,发出了犹如啼血般的咏唱……这一次,舞台不再是平铺直叙地呈现拉贝的日记,而是更加突出大时代背景下的每一个人。“一幕幕看得简直喘不上气,”90后观众林昊宇表示,“看到拉贝和中国军官从争论是否应该死守南京,到后来两人共唱‘愿上苍之手佑护南京’时,我忍不住就流泪了。军人慷慨激昂,拉贝小心谨慎,但二人的心声却是一致的——在劫难中护佑南京,在丑恶中保护人性的花朵。”

  

  

  薛皓垠、徐晓英、田浩江等一批知名歌唱家的倾情演绎,延续了该剧于今年7月巡演欧洲的演出盛况。该剧作曲、中国著名作曲家唐建平表示:“用艺术作品捍卫人性庄严,赞美人生命情感中最朴素、最可贵,也是最崇高的普世的生命之爱。” 歌剧《拉贝日记》富有冲击力的视听契合了题材的严肃性和宏大性,给予现场观众全身心的感动。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拉贝等人坚信邪恶终将向正义低头,并记录下南京大屠杀的珍贵资料,成为还原历史真相的铁证。故事发生地在中国,却展现了普遍的人性中那份最为崇高和美好的善良。导演周沫说,歌剧《拉贝日记》的氛围是压抑和悲伤的,但是它反映的精神却是昂扬向上的,“越是黑暗,那种人性的光明就越发可贵,因为它显示了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就像剧中歌词所唱的那样,历史不该被遗忘,真相不该被掩埋,世界会记住今天的南京。”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标签:
责编:王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