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200亿财政投向“三农” 南京乡村重整河山
2019/08/19 09:43  新华报业网  

 

  8月17日凌晨五点,诸定国将菜籽饼、羊粪和水发酵,自制有机肥,准备堆在蓝莓树下。今年光蓝莓果他的纯收入就达到50万元,加上在手的下半年蓝莓苗供货订单,这位溧水白马镇石头寨村的村民,今年妥妥地纯收入过百万元。上百万乡村人口,四五千平方公里的乡村面积,今年光市级财政投入的资金就是78.43亿元,加上区、街镇,“三农”财政投入至少200亿元,创历史新高,平均到每家农户是近5万元。还有百亿计的社会资本,资金大规模涌入,集聚发展要素,带动各类产业、业态兴起,南京的乡村面临深刻变化,正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在“大国治村”的视野下,在发达的长三角区域,一座人口千万、GDP过万亿的特大城市将拥有怎样的乡村?有别于苏中苏北,不同于粤闽等南方城市,南京正在展开独有的乡土篇章,从另一重要的角度诠释如何成为一座“上升的城市”。

  “院士进村”开启乡村新想象

  南京是全国目前唯一一座所有行政区都通地铁(轻轨)的城市;在江苏省内率先实现医保市级统筹;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低保和基础养老金同标;两次农村电网改造,百万亩农田整治,农业发展条件大幅提升。

  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用和民生政策的实施,为乡村壮大铺平了道路。资金、人才、理念,各种资源要素从城市流向乡村。

江宁区钱家渡村环境宜人。

  18日下午4点,在江宁湖熟街道和平社区钱家渡村经营民宿的陈益青送别杭州的客人。临走,客人们说没想到南京民宿性价比这么高,下次要带朋友来。一幢楼,六间房,包早餐不到2400元。房屋外景致宜人,可摇橹行船,沿河而下,两岸是青瓦白墙和片片稻田。钱家渡支部书记朱伟认为,钱家渡的成功“扮靓”,一支来自城市的专业力量功不可没。

  由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领衔的设计团队,在细心考察村庄、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后,对每一栋房子都提出改造方案。村子废弃的小学,建筑没有了屋顶,墙体不完整,通过设计重建,这里立起了一座水上餐厅,一处废弃的排涝站也“蝶变”为水上清吧,乡村顿时有情有调。团队还规划了2300亩的土地和水面,用于发展粮油种植、高效水产养殖和蔬菜采摘。

  “我之前就是做农家乐,设计团队帮着设计了这幢民宿。”这个周末,陈益青进账四五千元。他嘴里不时蹦出“共享空间”“私密性”“原生态”这些词,对用尽心思设计、处处温馨别致的房屋喜爱不已。

  北京人陆地有多年泰国民宿经营经验,选中江宁区青龙山山腰的七甲村,租下六幢民宅做民宿。她看中那里人迹罕至,风光秀美。“城市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休闲市场空间很大。”她说。

  城乡前行,需要现代城市文明理念深植乡土现实需求。在溧水白马镇的李巷村,村民反映没有红白喜事场地,设计师在村庄入口处对收储的两户民居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形成一个可供500人同时就餐的大型餐饮空间,红白喜事、老人助餐、游客团餐,一并解决。听取村民建议,设计师在李家祠堂修复方案中,适当增加规模,加入村史馆和村民议事功能,复合型公共空间为村民聚一聚提供方便。

  石臼湖畔的诸家村古村韵味浓,一群80、90后从大城市远道而来扎根南京乡村,组成创业团队经营“田姐家”民宿品牌。打通城里人“进村通道”,六合横梁街道推出“地呱呱”农房交易平台,根据村民意愿,街道引入第三方整租村民闲置房屋,改造后在交易平台出租,盘活农村闲置房产,平台已吸引了一批喜欢在乡村田园风光中养老、创业的群体。

  2018年南京乡村游达2500万人次,综合收入75亿元,这几年的乡村游增幅不低于15%。全国的乡村旅游呈现“井喷”状况,正走向精品化、高端化的“大乡村旅游时代”。

  民宿、运动、康养、各类工作室、总部,南京乡村市场空间巨大。

  在南京凯尔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明洁看来,南京有机农产品还是一座待开垦的富矿。“如果南京有1/50的人群食用有机产品,那一年就是百亿元的市场。”钱明洁说,希望能从幼儿园、中小学校推行有机食品,推动南京成为绿色健康之都。

  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反哺

  城市建设的投入可以取之于城市税费以及经营的土地。乡村呢,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钱从何来?

  仅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这一项,南京六七千座村庄就要投入百亿资金,加上公厕改建、无害化户厕改造、美丽乡村、农路绿化等建设,所需费用巨大。像村级保洁完成垃圾收集和清运,一个村一年费用就是几十万元。

  这两年南京大幅增加投向“三农”的财政资金,今年市级财政“三农”资金78.43亿元,比去年增加10亿元,加上区、街镇,“三农”财政投入至少200亿元。

  江宁交通建设集团董事长、江宁旅游产业集团董事长费盛忠介绍,交通建设集团共建成乡村生态环线165公里,旅游产业集团承担建设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1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庄5个、旅游驿站16个,目前投资达18亿元,其中道路建设投资12亿元。

  溧水区今年投入5亿多元,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村分三档奖补。村庄清洁类村庄按每户0.2万元标准奖补;整治提升类,按每户1.5万元标准奖补;美丽宜居类村庄,对还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按每户0.2万元标准奖补。今年溧水预计“三农”投入达15亿元。

  褪去“破脏乱”显露乡村底色

  进村就见绿树成荫,村口水塘清澈沁人,全村有石板小径蜿蜒曲折,村居屋前庭后洁净有序,环村是修竹茂林,时有轻风拂来。在南京最西南端,苏皖交界处,高淳游子山下,东坝镇小茅山脚村让人生出世外桃源之感。这座小村已完成管线下地、雨污分流、环境美化,垃圾日产日清。

  农村垃圾一度四处散落“任风吹”,现在高淳所有乡村的垃圾全部由保洁收集运往所在集镇,所有集镇均配建有机(餐厨)垃圾处理站,每天10辆餐厨垃圾收集车在乡村穿梭,实现农村有机垃圾“公交化”模式分类收集,最后处理成有机肥料再回到地间田头。

  在溧水晶桥镇笪村,村前村后的花坛鲜花盛开,村民的房前屋后,也是簇簇娇艳小花。笪村村民朱怀春说,家里有花草,家人舒心。笪村党总支书记曹光兴介绍,笪村各自然村都遍植花草,公共花坛聘专人养护;对村民家的小花园,结合各家卫生状况推行“积分制”,开展“最美庭院”评选,年底与分红挂钩。“笪村要成为独具一格如诗如画的优美村庄。”曹光兴说。

  在长江北岸,老山脚下浦口何家洼村,何宗先的院子里瓜菜成畦,这里家家户户的庭院都有模有样。

  从南到北,南京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乡村环境整治行动。全市有行政村610个,自然村6000多座,对于10户以下或5年内可能拆并的,要求做到“三清一改”(生活垃圾、村内塘沟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要“清”,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要“改”)。对于5年内没有列入拆迁计划、10户村民以上的4000多座自然村,要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等方面提档升级,稳步改善人居环境;对于确定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的2000多座规划布点村,要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成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村形美、乡风美的“五美”乡村。

  在40余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城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城市成为发展重点。上世纪90年代,南京实施农村“八项实事”,之后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再到现在的环境整治提升,对“三农”越来越重视,政府投入相对20多年前增长了千倍。

  美丽中国,主体是农村,建设重点是农村。“每一个自然村都是一颗珍贵的‘明珠’”。8月16日下午,站在六合平山国家森林公园平安塔远眺,六合区农业农村局陈德星发出这样的感慨。六合是南京最北端的行政区,有自然村2549个。放眼望去,一座座村庄“镶嵌”在山、水、林中,与南边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这个正在崛起的城市CBD一道,构成当代城市的现实画卷。围绕南京绕越公路周边两千多平方公里的空间,是南京重点打造的都市农业休闲环带,在更广袤的范围,从北到南,山河田野依旧,乡村仍在,南京明确未来要形成“中部都市,南北田园”的发展格局。

  乡村不是消失而是走向壮大

  做足乡村文章,南京的条件得天独厚。南京河湖渠塘密布,水域面积超过11%,位于宁镇山脉,丘陵岗地占比接近六成。在规划师刘晶晶眼里,南京不同于苏中苏北平原地区的一马平川,既有丘陵山区的乡村形态,又有平原水乡的江南之美。而在珠三角,尤其经济发达的广佛一带,正在大力整治村级工业园区,回归乡村的路更难更长。南京虽然错过了前期乡镇工业的发展,却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留住了宝贵的乡村形态,大部分村庄的肌理仍完好保留。

  122万亩水稻、30万亩小麦、30万亩油菜、100多万亩经济林果、百万亩水产养殖,40多万亩蔬菜基地,南京市场上的叶类蔬菜八成来自本地,蔬菜种植面积近年不减反保持稳定小幅增长。6000多座自然村,190多万名户籍登记居住地在农村的人口,40余万户农户,业内表示实际居住农村的人口在140万左右,这就是南京乡村的家底,优于国内大部分同类城市,城市的发展并没有以大规模蚕食乡村为代价,南京大都市正在发展都市大乡村。

  宗祠、老井、古树、古粮仓……与仪征接壤处,六合区东侧的横梁街道钟林村几乎保留了传统乡村的所有元素。穿过写着“大营钟”的牌坊,记者走进钟林村大营钟组。“以前可没这么好走,这个季节,路上铺满了秸秆。”钟林村党总支书记王旭笑言,如今村里组织秸秆统一回收处理,路上再不见秸秆踪影。

  修好道路,亮起路灯,建好广场,村容村貌的变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29年前毛善芹嫁过来,如今她被村民选为钟林村村民理事会成员,和党员干部一起投身到全村环境卫生管理,她喜欢村里变得越来越美,而她习惯的老井、老屋、集市还在。钟林村村中心是有着几十年历史的集市,曾有过一次赶集吸引上万人的辉煌,周边几代人都知道每月逢2、5、8号赶集,去年一场大雪砸坏了原有的集市大棚,村里正在重建新的乡村集市。

  “能保留的,连一棵树都不会动。”陈德星介绍,六合整治乡村环境,坚持保留乡村过去的“印记”,不搞大修大建,而是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

  四周山势连绵,村口广场旁,经修缮后的明清代建筑群非常显眼,这里是清理出来的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佘村古村位于江宁区东山街道,村里有500年的古柏,有300多年的牡丹,横山水库和佘村水库如两颗明珠点缀着这个古老的村落。宗祠同时还是村史馆,村里的小孩常来这转转,先人的故事已耳熟能详。新修的四个驿站和三公里外的民宿,让向往乡村古味的游客有了栖息处。

  多少人向往在乡村水塘洗衣嬉戏。溧水晶桥镇人大主席易海蓉介绍,晶桥镇梳理了全镇600多座塘口,通过提水、疏浚、净化等有针对性的治理,所有塘口全都要恢复使用。在石山下村,记者见到村民傅才伢就在今年刚清理过的塘边淘米。

  石臼湖畔、凤栖山下,和凤诸家村是一座由烧窑、耕田、捕鱼发展起来的村落,至今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古村特色,这里青墙灰瓦,房墙相接,有“诸氏宗祠”“天后宫”和众多民居老宅,这里的古村旧巷有600多年的历史,常有外地游客慕名前来。

  钟林村、杨柳村、佘村、石山下、诸家村、蒋山村……南京一大批传统特色山村拂去灰尘,告别黯淡,重获生机。今年南京完成100个以上行政村(社区)的村庄规划,2020年做到全覆盖,2000多座规划布点自然村也将拥有发展蓝图。南京的乡村注定不会停留在城市“配角”,而是成为未来的“主角”,吸引更多城里人涤荡身心。

  交汇点记者 朱 泉 许雯斐 董 翔 王世停 颜 芳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